今天聊聊克林根的故事……

“楊瀚森是個非常出色的球員,他有很棒的籃下腳步和終結能力,在學習籃球術語和英語方麵也很不錯,他每天都很早開始訓練,學習一切能學到的東西。他很願意接受指導,也非常好相處。我告訴他要保持耐心,屬於他的機會總會到來的。”
——多諾萬-克林根。

我想,職場裏應該沒人會喜歡處在克林根這樣的角色吧——明明我先來的,選秀年份也好,順位也好,首發也好……結果才打了幾場季前賽……這種“他是來代替你”的造勢就開始了,就算拋開“約基奇和努基奇”這種過於離譜的對比,恐怕也沒幾個人喜歡當眾誇讚自己的直接競爭對手。
為什麽你們會這麽熟練啊?
不過克林根是懂競技體育的,他深諳成績才是硬道理的鐵律,上賽季的克林根隻是個場均6分8籃板、出場時間不到20分鍾的純肉盾,最讓人矚目的是爆犯力,每36分鍾要吃5.1次犯規。但在這個夏天,克林根為了能長時間跟上攻防節奏,進行了大量體能訓練,幾乎每次都會練到力竭,但他清醒地知道:力竭隻是體能訓練的開始。

訓練的成果相當顯著,本賽季至今,克林根在26分鍾的場均時間裏斬獲12分10籃板,命中率大幅提升,犯規頻率驟降,甚至上賽季不到六成的罰球準心都提到了史無前例的89%。克林根顯然對自己的進步很滿意:“現在看來,我夏天的努力沒有白費。”
雖然賽季剛開始,克林根的各項數據(尤其是罰球)還有回調的空間,但更上一層樓的趨勢已經足夠顯著,開拓者最強大腦霍勒迪坦言:“他能保護禁區、控製內線、拚搶前板,人們往往會低估他的影響力。”

克林根出生於康涅狄格,父母都是地道的本地人,父親比爾在能源公司當土木老哥,母親史黛西是老家高中的傳奇中鋒,至今還是高中校隊的籃板紀錄保持者,高四賽季獲得了67份獎學金邀請函,後來又帶領緬因大學三度打入NCAA錦標賽,大三賽季場均12分10籃板2.5蓋帽,一度單場收獲7蓋帽,給家族立下了標杆。

從這個角度來看,2025年之前的克林根幾乎複刻了母親的場上畫風:背身達人、籃板機器、傳統大C。更重要的是,克林根完美繼承並發揚了父母的身高,比爾1米95,史黛西1米93——這兩人在老家的身高過於突出,以至於在彼此完全不認識的情況下,被朋友硬湊到了一塊,隻丟下一句“你倆得聊聊”,就開啟了這段神奇的姻緣。
和其他NBA球員相比,克林根無疑是幸運的,他5歲就開始打球,13歲時身高就超過了父親。雖然運動能力始終慢身高一步,但有母親領路,他迅速走上了大個中鋒的正道。史黛西格外重視大中鋒的傳統短板,一心想讓兒子繞開這些深坑。罰球就是其中之一,史黛西知道大中鋒有多容易被造犯規,也知道大中鋒兩罰全中有多難。大學期間,她自己的罰球命中率就隻有62%,隻比兒子好一點點。
於是,她對兒子灌輸最多的一句話就是“你要多練罰球,罰球贏得比賽。”她很少在克林根的比賽現場大喊大叫,除非真的忍不住。某天,在離家30多公裏的一場比賽中,克林根一上場就罰丟一分,史黛西隨即暴起:“你要是罰丟下一個,就走路回家!”
賽後,裁判找到史黛西:“你不會真讓他走回家的是吧?”史黛西則回答:“他知道我不會真讓他走回去,但你也注意到他後來再沒罰丟了吧。”

和楊瀚森一樣,克林根以前也是個小胖子
母親的教誨貫穿了克林根的少年時光,並隨著她本人的離去以更深刻的形式烙進了克林根的籃球生涯。2018年,42歲的史黛西患癌症逝世,悲傷的一家人還沒法思考墓碑上要刻什麽字,正在讀初中的克林根提議:“哔咔漫画IOS版安装能刻上‘罰球贏得比賽’嗎?”史黛西的母親用顫抖著聲音回答:“當然可以。”
母親兼籃球領路人的離開,讓克林根完成了最關鍵的一步成長、那年秋天,克林根毫不猶豫地選擇母親的母校。在母親待過四年的球場和訓練房裏,克林根找到了打球的原動力:“我更愛這項運動了,我隻想為她打球,讓她開心,這是她希望我做的事情。”
對克林根來說,籃球不止是直通兩界的紐帶,也是讓他體會到無限正循環的永動機,“我很快意識到,我應該投入更多的努力和心血,因為隻要我努力,就能變得更出色,一切就是這麽水到渠成。”多年的努力開始逐步兌現,克林根第一年就打出23分18籃板5蓋帽的統治級數據,很快成了當地的籃球明星。

不過克林根高中全美排名不高,評星也隻是四星
越來越多的人慕名前來觀戰,但也有越來越多的雜音試圖幹擾他,對方的學生甚至家長會在看台上朝他高喊“你被高估了!”甚至有對手用他的母親挑釁克林根,但他隻把這些當作變強之路上的必要曆練,到高中後期,他已經能無視社媒評論和比賽看台,“大部分時候,我都覺得這些東西很好笑。”
和史黛西一樣,克林根在高中畢業那年也收到了無數大學邀請函,密歇根大學、雪城大學、俄亥俄州立大學,和家鄉最有名的康涅狄格大學。父親比爾親眼見證了兒子在高中時期經曆過的心理戰,他明白留在家鄉就要承受更多關注和壓力,於是在考察途中,比爾對康大的要求是最嚴格的,他提出的問題也是最多的。
可惜克林根完全不這麽想,到訪康大的第二天傍晚,他就宣布自己要加盟這裏,還要參加當天晚上和球隊的燒烤晚宴。比爾急得像勸兒子不要信傳銷的中國家長,但克林根隻用一句話就讓父親閉嘴了:“這裏就像家一樣。”

康大的確成了克林根的第二個家,他在這裏找回了被母親嚴格訓練的感覺,高中四年順風順水,沒想到在大學訓練營階段就遭遇了生涯最大危機——麵對身高不如自己的非洲中鋒阿達瑪-薩諾戈,他賴以為生的背打,竟然打不動人了:“感覺就像撞上了磚牆。”

有一說一,看這個肩膀,打不動正常
唐斯打不動考辛斯還能用專業不對口來辯解,但克林根的情況更糟,好在他懷疑人生的時間並不長,在教練組的幫助下,克林根先增重增肌後節食減重,一邊爬繩梯鍛煉敏捷性,一邊舉啞鈴提升力量,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項:每天對抗阿達瑪。
一個多月後,克林根終於用背身頂開了學長,教練每天在耳邊念叨的“今天就是你主宰阿達瑪的日子”終於到來,康大也憑這對互相切磋了整整一夏天的複古雙塔組合斬獲2023年的NCAA冠軍。
但阿達瑪進入NBA後(非選秀,在公牛打了兩年——現在在意大利的特拉帕尼大鯊魚),克林根並沒有跟著參選,他在康大再次全麵進化,和紐頓、卡斯爾一道,完成了兩連冠的壯舉。

就像穩定上漲的納指基金,克林根總是穩步踏實的進步,他或許會在進入新一級聯賽後熬過相對艱難的適應期,但總能在第二年穩穩補齊各項短板,給你全方麵的驚喜。
橫向對比克林根大學兩年和NBA兩個賽季的數據,你會發現他的變化極其一致:第一年場均十幾分鍾的時間,7分6-8個籃板,坐不穩首發,爆犯力驚人,總體來說是個優缺點都很鮮明的藍領中鋒;第二年坐穩首發,各項數據全麵飛躍,產效齊升,各種進攻技巧也得以充分展現,單場上雙如探囊取物,成為外線隊友們離不開的內線脊梁。

事實上,早在新秀賽季,克林根的進步曲線就肉眼可見,開拓者助教、同時也是克林根老鄉的戈麥斯就非常欣慰:“每20場常規賽,他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,你能看到他不斷進步的軌跡,適應比賽節奏、找到自己的定位,並學會用自身優勢在最擅長的領域占據統治地位。”
而現在,克林根正拓寬自己的優勢領域,9投8中的罰球足以告慰亡母,三分球雖然準頭欠佳,卻也在以場均2.8次出手的頻率衝破舒適圈,而在三分準頭拖後腿的前提下,他的籃下內命中率從59.4%暴漲到了76.2%,就連場均助攻也有了質的飛躍。


賽季開始前,樂觀的中國球迷還預估克林根打不了太久,小楊會蠶食瓜分他的出場時間。但現在看來,即便克林根真的歡迎這位中國小老弟,可他的場上表現卻非常誠實地全麵進化,他的出場時間越來越長,球隊地位越來越重,能參與的戰術越來越多,留給他人的互補空間也在慢慢縮減。
職業體育圈的競爭向來隱秘而激烈,但幾場球下來,克林根已經在開拓者五號位上一騎絕塵,徹底占據了絕對主力的生態位。

競技體育不是請客吃飯,克林根也好,楊瀚森也罷,終究要靠球場表現掙得球權和時間。當命運的線在波特蘭交叉,誰能站在聚光燈下成為真正的主角,克林根顯然有自己的想法,並已然付諸行動。
——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。
歡迎大家來哔咔漫画IOS版安装的微信公眾號“後體工隊長”看看,有更多NBA、CBA相關考古、評論和人物內容>>
(文/潘誌立)
下一篇:返回列表
